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天山天池 >> 天山天池新闻 >> 正文 >> 正文

风月同天徐霞客行万里路,可惜都没露营

来源:天山天池 时间:2023/4/20

当下露营成了顶流,有关户外露营的种种成为热门话题。溯源古人露营,青年文化学者侯印国告诉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对于古代普通行人来说,旅店极少,风餐露宿也是家常便饭。今天流行的露营,更多是一种游乐目的的旅行方式,古人实际上没有完全等同于今天露宿旅行的出游方式,但也有不少形式相似的故事,可以借此对比古今生活方式中的细节。

三千年前中国第一个露营旅行家

侯印国表示,“我们今天说的露营,大都是搭建帐营在野外住宿,从起源来看,‘营’字本来指的是军营,露营最初也是军队在野外的营宿。”晋代顾荣所撰的《上安东将军笺谏为郑贵嫔祈祷废事》中说,“当今衰季之末,属乱离之运,而天子流播,豺狼塞路,公宜露营野次,星言夙驾,伏轼怒蛙以募勇士,悬胆于庭以表辛苦”,这是史籍中最早提到“露营”。

相传大约三千年前周公(周武王的弟弟)所撰写的《周礼》中,记载周代的官职,就有为王外出设宫舍、帷帐等的掌舍、幕人、掌次。其中幕人由下士一人担任,配有府二人,史二人,徒四十人。掌次,由下士四人担任,配有府二人,史四人,徒八十人。幕人和掌次的职责,就是负责安排收拾帝王外出时的帐篷。

《周礼》中说,“幕人掌帷、幕、幄、帟、绶之事”,又说“凡朝觐、会同、军旅、田役、祭祀,共其帷、幕、幄、帟、绶。大丧共帷、幕、帟、绶。三公及卿大夫之丧,共其帟。”可见周王使用帐篷的场合,是诸侯朝见王、王出外与诸侯会同、征伐、田猎、祭祀等事,以及参加重要的葬礼。“其中一些场合并不需要过夜,帐篷只是仪式中的配角。但会盟、征伐、祭祀之类,往往不是一天两天能够结束,周王难免要在帐幕中度过一个个夜色,从形式上看倒有点露营的感觉,但其目的自然绝非娱乐了。”

西周第五位天子周穆王姬满的一生极富传奇色彩。成书于战国的《穆天子传》,是西晋时候出土的战国竹简,经过当时学者的整理注释流传至今,讲述的就是他游历天下之事,尤其是他西行见西王母的经过。穆王的西行路线,大概是从自宗周(一般认为是洛阳)出发,渡黄河,北越太行山,经河套,之后又折而向西,穿越今甘肃﹑青海,到达西王母之邦(大约在今甘肃新疆一带,天山天池有西王母祠。也有人认为在中亚乃至欧洲)。侯印国说,其中多次提到在外住宿,如“天子舍于漆泽”“天子三日舍于鸟之山”“舍于珠泽”,这里的“舍”,就是外出的临时宫舍,其实就是帐幕,大概是由《周礼》中所记载的“掌舍”“幕人”之类负责。“有人将周穆王看作是中国最早的旅行家,如果考虑到他出行中有大量的夜晚住在临时帐篷,或许也可以将其视为中国第一个露营旅行家。”

说到“城市露营”,还是北宋人会玩

说到娱乐生活,侯印国说,宋代的娱乐生活有种独特的“露营”,这种露营有和今天露营完全相同的元素:完全以娱乐为目标、临时搭起帐篷。但其独特之处在于,这种露营往往是在城市之中。

北宋的汴京(开封),每到元宵节前后,彩灯点亮,五颜六色的灯火交相辉映,一片锦绣斑斓。宋徽宗年间,皇宫门口搭建灯山,灯山前的彩楼挂着“宣和与民同乐”的牌匾。除了精彩辉煌的花灯,御街两侧的长廊下,是五花八门的表演,奇术异能,歌舞百戏,鳞次栉比。音乐声和喧哗声,十几里以外都听得到。在这里,你能看到表演击丸、蹴踘、踏索、上竿的,还能看到很多知名艺人的绝活,比如赵野人表演柔术,身子倒过来吃冷淘,张九哥表演口吞铁剑,李外宁表演药法傀儡……普通百姓肆意游览,而达官贵人,则要临时搭起帐篷,当时叫“幕次”。幕次在宋代非常普遍,天子祭祀、宫中设宴,都有幕次。

《东京梦华录》中说正月十六日这天,各个幕次里,主人的家中歌姬放声歌唱,都竞相展示自己最新的歌曲,音乐声、表演声,以及观众的欢呼喧闹声,各种声音宛如鼎沸。皇帝要到三更时分才回宫休息,这些帐篷也一直娱乐到夜色深深。

这一习俗到南宋还得以保留,周密《武林旧事》“元夕”条中就说“都城自旧岁冬孟驾回,则已有乘肩小女、鼓吹舞绾者数十队,以供贵邸豪家幕次之玩。”南宋耐得翁《都城纪胜》中也说“如遇元宵尤盛,排门和买民居作观玩幕次,不可胜纪云。”

南宋最经典的露营是临安(杭州)看浙江潮。每到八月,“数百里士女共观”,可谓“满郭人争江上望”,沿江的楼屋,大都被有钱人租去当看台,江边更是帐篷接着帐篷。淳熙十年()八月十八日,宋孝宗陪同太上皇宋高宗观潮,临时搭建了五十间观潮屋,而此时的江边,也是“自龙山已下,贵邸豪民,彩幕凡二十余里,车马骈阗,几无行路。西兴一带,亦皆抓缚幕次,彩绣照江,有如铺锦。”人们纷纷搭建临时的帐篷。这个帐篷和今天的露营很接近,因为南宋时观潮,往往从十六日持续到十八日,不少人夜宿江边。

宋代还有帐篷可以出租。北宋汴京三月份皇家园林金明池和琼林苑准许百姓来参观。三月一日这天,皇帝御驾来金明池观看水军争夺锦标的比赛表演,所以这里格外热闹。金明池的东岸,临近水面靠近围墙的地方,遍植垂柳,道路两边搭建了很多临时性的彩棚和帐幕,都面朝池子。这些帐、棚都是用来出租的,大家抢着租下来,在里面观看水军争夺锦标的比赛演出。

徐霞客“行万里路”,可惜没露营过

“古人生活中的旅行往往是郊游踏青之类,往往当天往返,并不夜宿,今天意义上的露营其实并不普遍。”侯印国表示,古人旅行心态的变化很有意思。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古人的远途出行,大都并非娱乐目的。《周易》的六十四卦中便有一卦叫做“旅卦”,本就是关于旅行,但这种旅行有一种浓厚的漂泊外乡的意味,和今天畅游世界的心境全然不同。

司马迁曾“二十而南游江、淮,上会稽,探禹穴,窥九疑,浮于沅、湘,北涉汶、泗;讲业齐鲁之都,观孔子之遗风;乡射邹、峄。厄困鄱、薛、彭城,过梁、楚以归”,本质上是一种艰苦的游学。敦煌发现的卷子中有唐人的诗,其中有首《至墨离海奉怀敦煌知己》写到:“朝行傍海涯,暮宿幕为家。千山空皓雪,万里尽黄沙。戎俗途将近,知音道已赊。回瞻云岭外,挥涕独咨嗟。”晚上住在帐篷的生涯,让他挥泪叹息。南宋末方回的诗中说“空行万里路,枉读一生书”,其实还是将行路作为一种人生的艰难。

直到明清时期,才出现徐霞客这样的专业旅行家,真正将“行万里路”作为人生目标。徐霞客的游记中,其住宿基本上是在寺庙,有名的嵩山少林寺就曾接待他住过。他也住旅店、村民家中乃至船上,但从没有类似今天的露营。明末画家董其昌说做画要有气韵,这种气韵本自天成,但也可以在读书和行路中习得,“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胸中脱去尘浊,自然丘壑内营,成立郛郭,随手写出,皆为山水传神。”行万里路不再是漂泊异乡的无奈,而是追求自然的主动。

明末清初的遗民魏禧被称为是“明末清初散文三大家”之一,明亡后长期游历四方,他有一段关于旅行的名言,就记录在《履园丛话》中:“人生一世间,享上寿者,不过百岁;中寿者,亦不过七、八十岁,除老少二十年,而即此五六十年中,必读书二十载,出游二十载,著书二十载,方不愧‘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者也。”侯印国笑说,不少网友把放下一切牵挂旅行全球作为人生目标,和魏禧倒是相隔几百年的异代知己。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张楠

校对李海慧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f/43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