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新疆才知道:旅游不是这么简单,想象中的沙漠、草原、雪山并不是很容易就可以领略的。新疆太大了,就像新疆的朋友所说:不到新疆,不知道祖国的地域之辽阔。如果想把新疆的各个景区看过来,没有一年半载是不可能的。确实,看看中国地图就知道朋友所言非虚,整个新疆面积万平方公里,占了整个中国的六分之一;而且一些知名的旅游景点分布非常散,往往从一个景点到另一个景点距离几百公里甚至上千公里。人常说:“到了新疆不到天池等于白来新疆。”在朋友的推荐下,我们首先锁定了距离乌鲁木齐市最近的著名景区——天山天池。
早上八点,我们来到旅行社指定地点集合(我们是散客临时组团),导游和大巴早已候在哪里。导游非常敬业,服务也很规范,汽车启动后就一路向我们解说沿途的景观典故。一些本来不起眼的普通的景物,在导游的故事渲染中都变得生动起来。旅友们都听得津津有味,其实故事大于内容。汽车驶出乌鲁木齐市后,沿途都是戈壁土丘,很多地方寸草不生,裸露着山的本色,在阳光的暴晒下多呈现褐色,给人的感觉就像被火烤过一样。我曾在导航仪中查询过:乌鲁木齐坐落在天山北麓。而天池就乌市比邻的天山之上,直线距离乌市仅35公里,但有山的阻隔,车辆得从北部绕入,行程约公里。
汽车下了高速驶进山区,窗外的颜色变得青翠起来。山路蜿蜒曲折,一条奔腾的溪流一路相随,导游告知这是来自天池的水,清澈的溪水冲击岩石时激起雪白的浪花,使人感到一股清新气息。两旁树木也高大起来,一棵棵分散在河水的两旁,偶尔看到一些牧民的帐篷搭在树下,牛羊惬意吃着草,即使汽车从它们身旁驶过也不会引起他们太大的注意。只有调皮的小牛犊远远地冲着我们撒着欢。导游告诉我们这些牧民都是哈萨克族人,他们的帐篷都是圆锥形的,而蒙古族人的帐篷是圆形的。
在哈萨克人的一个聚居点,我们停了下了,这是我们的第一站——哈萨克民族风情园。下车后跟随着导游我们分别体验了他们的衣、食、住、行。对我们这些汉人来说,确实感受到了不一样的民族风情。孩子们也是玩得不亦乐乎:穿着他们的衣服照相,与哈萨克新娘合影,看“龟兹”舞蹈……午饭时又品尝了手抓饭,喝了奶茶。而喜欢水的我,还是在河边驻足时间最长,水儿清澈、触手冰凉。当地人告诉我这是天山上的雪水,也是他们赖以生存的生活用水。经过大地的过滤,没有一丝污染可以直接饮用,怀着一种崇敬,俯下身轻啜一口,果然入口甘冽,沁人心脾,抬头遥望远处的雪山,不禁想到,这是大自然的惠赠,更是生命的源头……
吃过午饭,稍作休整,继续前行。大巴到达天池景区门口停了下来,后面的路程由景区的区间车负责接送。在这里,导游把我们“转”给了景区的导游,也是一位大学生模样的小姑娘,工作非常尽心,精彩的讲解一直吸引着我们的注意力。在享受着窗外外美景的同时也感受到了新疆的旅游工作真的做得很好,旅行社、导游、客运、以及当地的居民都在一个统一的模式下共同打造新疆的异域风情美景,他们分工合作,各司其职,利益共享。整个旅游服务工作规范有序。汽车一直仰着头向上盘旋,沿途山势陡峭,驾驶非常惊险。我想这也是为什么其他车辆不让上山的原因吧。这样的路确实需要一种有序的规范,管理上由不得一丝的混乱。
约半小时后我们终于到达目的地——海拔米的天池。一下车,一股透心的凉爽扑面而来,禁不住连打了几个寒战,与山下的气温相差得10多度。据说天池的年均温度才2~3度,确实是避暑胜地。呼吸着新鲜的空气,我们这些常年生活在“温室”环境里的人还真的有些不适应,总感觉我们的肺扩张的不够。眼前的整个世界像是被水洗过一样,特别纯净。视力突然变得清晰起来,蓝天、白云、青山、绿树……所有景物的色彩格外亮丽、清晰。
抬头远眺,博格达山峰突兀并起、直插云端,峰顶的冰川积雪银光皑皑;雪峰下面的山坡上云杉遍布,挺拔苍翠;传说中的瑶池如同一面碧玉镶嵌在山谷中间。山围绕着水,水倒映着山,无论从哪个角度望都是一幅高清的美图。我想任何高明的画家也画不出这样美丽的图画,因为没有人能调出这么真实、纯粹、生动的色彩。就如此时的我,想用语言描绘一下眼前的美景,怎奈此时胸中点墨全无,搜肠刮肚也找不出更好的词汇来表达,真是“书到用时方恨少,身处美景意难表”。有人曾感慨:“早知天池美,何必下苏杭”——确实,欣赏了天池的美景,别处的景观恐怕真的难入眼了。荡舟瑶池碧水,遥想仙人逸事佳话,恍惚间也疑似进入仙境,不由得感慨:此景只应天上有,何似在人间!
在导游的带领下我们参观了铁瓦寺,娘娘庙,聆听了很多关于天池的传说故事。所有的故事都蕴含一个内容:就是天池的美。正是这里的美景吸引古往今来无数人的目光,也成就了这许多美丽的传说。回来的路上,我们无数次的回首,想多看一眼那美丽的仙境,直到消失不见,我们再次回到人间……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f/23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