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里爱阅读》推出连载新书《寻找手艺》。本书由独立纪录片制作人张景所著,是去年感动无数网友的暖心纪录片《寻找手艺》的首次出版。
内容简介:
种中国传统手工艺,位真实质朴的匠人,公里的行程,天的真诚之旅……
《寻找手艺》是一部在行走中寻访、记录中国传统手艺的温暖之书。
在“寻找手艺”的过程中,作者走遍了中国壮美的山河湖海。在旅途中,作者与手艺相遇,与手艺人、工匠相遇,与普通人相遇,感受到了这片土地上的风景之美、传统之美、人情之美,不仅完成了寻找手艺之旅,也完成了一次自我反省反思的心灵荡涤。
没有跌宕的情节,没有绝妙的悬念,没有精致的画面。
这是一次质朴而真实的记录,一段属于中国自己的心跳与呼吸。
第一章从北京到新疆
第8日甘肃景泰县:羊皮筏子
真正进入状态,是从羊皮筏子这个拍摄点开始的。
龙湾村,因为羊皮筏子和黄河,已经成为一个旅游景点。在现代交通工具盛行之前,羊皮筏子是当地最主要的水上交通工具。
现在这里正在发展旅游,乘坐羊皮筏子漂流黄河成了最重要的体验项目。
老天爷还给了我们一份奖赏,可以拍摄做羊皮筏子的过程。
喻攀在向一位卖当地特产的大姐打听哪里能拍到羊皮筏子时,大姐说今天就有人在做,而且做羊皮筏子的人正是她老公。
事情就是这么巧!大姐放下手头的生意,把我们带到了村里。
黄河岸边上,大姐的老公芮守堂正在给羊皮拔毛。这是一块晒了四天的羊皮,已经臭了。
晒羊皮是做羊皮筏子的必需环节,否则羊毛拔不下来。这是一整只羊的皮。除了脖子、屁股和四肢,没有其他切口,是杀羊时从羊身上整块剥下来的。
做羊皮筏子的主要技术环节就是把已有的切口缝合、密封,再往里头灌油、盐和水用来防腐、防漏,然后吹足气,绑上木架子,羊皮筏子就完成了。
为了感谢给我们带路的大姐,我买了大姐二十块钱的枣。大姐的脸上笑开了花。
第9-10日新疆乌鲁木齐
直奔乌鲁木齐。
我对乌鲁木齐这个地方并不陌生,十七年前就来过一次。
那一次是骑自行车,从大学所在地杭州一直骑到新疆最西边,穿越了整个中国。
因为这趟旅程,我成为大学校园里备受瞩目的人物,成为同学眼中的“梦想家”“冒险家”。
那时二十出头,年轻气盛,总憋着一股劲儿想证明自己。加上中学时就有骑自行车从长沙到北京的经验,到了大学总得有所升级吧,于是就策划了一个全国路线,把儿时课本里听说过的浪漫地方都串了起来:神农架、秦岭、河西走廊、玉门关、大漠戈壁、葡萄沟、达坂城、天山天池、果子沟等地全部纳入了行程。五十八天,六千多公里,在中国版图上洒下了一路的汗水,完成了人生最大的一次狂放不羁。
头几年,确实觉得自己很了不起,在同学们羡慕的眼光中更是自鸣得意。
后来慢慢觉得这事儿不对,六千多公里,换成一个骑自行车上下班的人,四年下来也就相当于完成了一次全国骑行,换句话说,只要愿意,谁都可以做到。慢慢地也就不愿意和别人总提骑自行车的事了,感觉除了匹夫之勇外一无是处。
现在回想起来,那次骑自行车远远谈不上狂放。
六十多天的时间,咬咬牙也就过去了,要说苦也只是身体上短暂的苦,之后收获的却是数不清的荣耀和赞许,自信心也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而这次卖了房子拍纪录片才是真正的狂放。整整三年的周期,四年没有任何收入,还面临着养家糊口的压力,此时的苦已经不是身体上的,而是内心的。面对经济压力、外界的不解和非议,还要抚平内心,用纯净来创作一部自己满意的片子。
同时我是一个完美主义者,每一次不满意都要从头再来,于是出现了近六十遍的修改,改到最后,连自己都失去了判断力:这样行不行呢?这种状态其实是最痛苦的。
但可喜的是,痛苦过后的愉悦总是比痛苦本身多一点。每次修改过程中的畅快,修改之后的成就感,都是溢于言表的。
说回新疆吧。十七年前繁华的三一二国道,现已完全被高速取代。
高速收费并不贵,几百公里五到十元,路面也比内地平整得多。问收费员:“为什么这么便宜?”收费员略带玩笑地回答:“新疆是个好地方吧!”
尝试走了一下十七年前的三一二国道,没走多远就被断路截住。
那就往戈壁滩开吧,权当飙车。开辆小破车的好处是不用心疼车。在戈壁的砾石上开到时速八十公里,竟然比低速更平稳。
车胎轰鸣,石头反弹在车子底盘噼啪作响,车内则装起一车尘土。每过一个小沟,头都能撞到车顶,此时甚至幻想车子能出点意外状况,给这段刺激的旅程“锦上添花”。
进入乌鲁木齐会路过达坂城,十七年前曾慕“达坂城的姑娘”之名而特意停留,那次就发现这首歌言过其实了,姑娘们并没有想象的那么好看,南疆如喀什的姑娘比达坂城的姑娘漂亮多了。
这次再做停留,放下了对姑娘的幻想,只带着十七年前的怀念,在达坂城吃了一碗面、喝了一碗酸奶。
因为酸奶实在太好喝,何思庚、喻攀吃饱喝足后每人又买了一碗打包带走,结果还没到乌鲁木齐就全洒在车里了。
乌鲁木齐这个城市就是遍布的高楼大厦中交错着一些维吾尔族的特色建筑。
我来过两三次,每次都是匆匆忙忙路过。这一次的停留算是最长的:一整天,顺便休整一下。
第11日新疆乌鲁木齐:乐器制作
原计划中乌鲁木齐并没有拍摄点,但喻攀觉得,在这里停留一天什么都不拍,实在太浪费了。
他临时托朋友打听到一个听上去很不靠谱的点,没有具体地址,没有具体拍摄对象,没有具体内容,只知道在乌鲁木齐的某个小巷子里,做民族乐器的。但喻攀锲而不舍,问了好多路人,跑了好几条街,终于在艺术学院旁的胡同里找到了制作传统新疆乐器的手艺人。
我们去时,刚好赶上一场演奏。
一家作坊里,一个八九岁的孩子正和一个成年男人一起演奏,其他三四个人在围观,一旁的一个中年人正埋头雕刻着一只未成型的木头乐器音箱。
埋头做乐器的人叫托合塔吉·拜克尔,弹奏乐器的小孩则是他的儿子,和儿子一起演奏的是孩子的一个叔叔,围观的是街坊邻居。
托合塔吉·拜克尔曾与胡锦涛同志合影,他引以为豪,但更让他自豪的是他八岁的儿子。
这个小鬼绝对是天才。他乐感极强、无师自通、弹奏流畅,与叔叔们的合奏一气呵成。
有一个很小的细节我没拍到片子里去,孩子弹琴的一根手指已经弹破了,指甲还没长出来,但这仍然无法阻挡他的兴趣。他把一根小铁丝绑在指尖当作指甲继续弹。看得出他经常这么做,那个手指已经有些变形了。
这样的场景不由令人产生敬畏,对一个八岁孩子的敬畏、对音乐的敬畏。
要知道,这可不是家长要求的,而完全是孩子自发的。以这样的兴趣为驱动力走下去,他的未来会是什么样的呢?
托合塔吉·拜克尔的师父在旁边也有门店,他请我们去拍他的师父。
这是一种微妙的温暖的关系。师父教出了徒弟,徒弟就在旁边和自己竞争。
徒弟被人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lczl/3934.html